近日,山東科技大學“語通秦淮”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前往柞水縣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普通話為核心抓手,串聯起產業發展、非遺傳承、文化交融、生態保護等鄉村振興三大關鍵領域,在走訪調研與實踐互動中,解鎖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為基層發展注入語言賦能的新活力。
普語煥活非遺,讓古老技藝“聲”入人心。非遺是鄉村文化的“活化石”,普通話為其搭建了跨越地域的傳播橋梁。在柞水縣下梁鎮石翁社區葉正印漁鼓工作室,實踐團與柞水漁鼓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葉老師深入交流,了解到這門曾是村民茶余飯后消遣的傳統藝術,因數字時代沖擊面臨傳承困境。葉老師現場展示漁鼓演奏技藝,實踐團成員不僅上手學習,還以普通話演繹大眾熟知曲目,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語言結合。錄制的演繹視頻通過葉老師的社交賬號發布后,借助網絡傳播打破地域限制,讓更多人通過標準普通話聽懂漁鼓典故、看懂技藝細節。

普語賦能生態,讓綠色理念傳遍山林。生態是鄉村的寶貴財富,而普通話是生態保護理念傳播的“通用載體”。在柞水縣營盤鎮牛背梁森林公園,實踐團用普通話向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講解生態知識,呼吁不同地區的游客準確理解牛背梁的生態意義,主動參與到生態保護行動中。在與景區商戶交流中團隊發現,年輕經營者已能熟練用普通話與游客溝通,年長經營者雖存在“能聽懂但說不流利”的情況,但學習意愿強烈。團隊希望借助普通話讓生態保護知識從“本地傳遞”升級為“全國共享”,讓秦嶺的綠水青山不僅成為視覺美景,更成為人人踐行的環保共識。

普語助力產業,讓鄉村好物走向全國。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核心,普通話為產業發展打通“溝通與銷售雙通道”。在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大學生村官帶領團隊走進村培訓中心——木耳產業融合示范區,觀看新聞聯播回放,參觀七代菌種標本,了解木耳菌包制作步驟及金耳、玉木耳等高價值品種;隨后探訪智能種植大棚,感受農業生產的工業化與智能化。團隊還組織“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活動,帶領孩子們背誦古詩,孩子們主動用普通話分享校園趣事。采訪不同年齡段村民得知:該村鄰里以方言交流為主,普通話使用率低;近五年使用人數逐年上升,培訓是主要推廣方式,但缺乏語言環境是突出挑戰;村內兒童在校學普通話,與家人交流仍用方言。

在柞水縣下梁鎮老庵寺村,實踐團了解到村里發展食用菌、康養旅游、光伏電等多元產業。村支部書記李書記坦言,在語言使用方面,雖有部分村民因外出務工、交流需求能說普通話,但整體普及程度有限,方言仍在日常交流,甚至產業溝通中占據主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合作洽談、信息傳遞效率。隨后,李書記帶領團隊來到食用菌種植區。團隊發現目前種植主要采用地載技術,用機器在菌袋上扎空,噴管滴灌技術灌溉,人工檢測溫度濕度已確定灑水時間,勞動力資源必不可少。

普語促進交融,讓民族文化共生共榮。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發展,更是多民族文化的和諧共生,普通話是促進文化交流的“潤滑劑”。在柞水縣紅巖寺鎮紅巖社區藍家灣,實踐團走訪壯族藍氏家庭,通過問卷調查與面對面交流發現,隨著旅游業發展,普通話在村里普及率顯著提升。團隊了解到藍氏家族自乾隆三十年從廣東梅州平遠縣遷移至此,歷經數百年已融入當地生活——老一輩仍保留壯族語言,同時也學會了柞水方言,而年輕一代則以普通話為主。這種“民族語言+方言+普通話”的語言格局,既體現了文化傳承,也面臨“民族語言斷層”的挑戰。西安外國語大學藍棟良教授向實踐團贈送記錄藍氏家族客家話傳承與文化演變的自編書籍,他表示,希望各民族文化在普通話的連接下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局面。

普語延續文脈,讓鄉村記憶代代相傳。文化延續是鄉村振興的精神根基,普通話為文脈傳承提供了 “標準化載體”。在柞水縣孝義文化體驗園,實踐團參觀復原的“孝義廳署”,用普通話轉述漢代名士張仲“事繼母至孝”的故事。在非遺館,團隊了解到柞水漁鼓、草編、杏坪皮紙等非遺項目在政府支持下實現 “動態活化”,而普通話則成為非遺講解員向游客傳遞文化內涵的主要語言。

在紅巖寺鎮古戲樓前,紅巖寺鎮團委甘書記向團隊講述1935年紅二十五軍在此成立蘇維埃政府的革命歷史,這座戲樓就此成為人民革命的歷史見證,團隊駐足感受柞水人心中這份無可替代的歷史遺產。

從非遺工坊到生態景區,從產業基地到民族村寨,“語通秦淮”實踐團不僅收集了基層語言使用的第一手資料,也對銜接推普與鄉村振興有了初步的認識。下一步,團隊將整理數據并采用網絡平臺不斷進行普通話推廣,助力更多鄉村實現“物質富足與精神豐盈”的同頻共振。